于丹 《老子》心得
虽然貌似没什么意思,不过既然出书了,而且销量还不错,可以看看。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方正,喻有所合于规矩;割,断裂,在此指孤傲绝尘。“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或者说是“坚持原则”),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廉,锐利,棱角突出,喻能耐高强;刿,划伤。“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的谐和耦合而“各得其所欲”。直,率直,于内无愧疚,与外无纠缠;肆,放肆。“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仗恃率直而放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拔扈强梁,也是一种“为而恃之”。道者“勇于不敢”,虽目标路线坦荡明确但并不肆无忌惮,所以他“直而不肆”。老子并不贬斥“成其私”,他在道论中非常直率而坦荡地谈论着一系列如何更好地谋取自利的方法与手段,但他绝不像马基雅弗利在《君王论》里那样无所顾忌地主张无所不用其极,而是非常慈和体谅地主张行为者要与社会整体以及他人达成利益的谐和耦合来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所以,他的劝道就显得非常“直而不肆”。光,精神明澈;耀,闪耀刺眼。“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老子指出道者必须“用其光”,但又必须“和其光”,所以,折衷的选择是“光而不耀”。
灾祸啊,福气会紧靠着它;福气啊,灾祸也会紧贴着它。行为方正就不会受伤,作风清廉就不受加害,为人正直就不会放纵,追求光明就不会炫耀。
译文:
1、“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
2、“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
3、“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
4、“光而不耀”即为光亮而不刺眼。
主张行为者要与社会整体以及他人达成利益的和谐耦合来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是一种特立独行而又贴合社会规则的处世之道。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扩展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万物都处于矛盾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祸”“福”之间是一个对立矛盾。然而“祸”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有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祸”,因此“祸”与“福”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