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 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分给我吧。。。任务啊
东山之志
成语典故出处: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东山 : 《诗·豳风》篇名。相传是周公东征归来后周人的作品,写久戍在外的士兵在归途中和到家后的感想,其中既有胜利返回的喜悦,也有家园荒芜的感叹。
从“谢公始有东山之志”说起
魏晋南北朝有一个叫刘义庆的人,写了一部书叫《世说新语》,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全文如下: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①,势不获已②,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③。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④乃不恶,亦极有会。”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四》
注释 ①臻:到,至。
②势不获已:迫不得已。
③远志:草名,根入药可除邪气,益神明。其叶名小草。
④此过:这个小过失。一说当作“此通”,即这番议论。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桓公的有意刁难,谢公的装疯卖傻,郝隆的机智妙答,人物不同的性格就跃然纸上。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三个人物,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很可能不太熟悉他们。谢公,即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就是谢安领导和指挥的。桓公,即桓温,官至东晋征西大将军,大司马,南郡宣公。郝隆,东晋汲郡(今河南汲县)人,官至征西参军。这样的三个人物,其实为我们演绎了新的一出“鸿门宴”。桓温就充当了项羽的角色,谢安充当了刘邦的替身,而一个郝隆既是充当项庄又是一个扮演张良的双面人物。
言归正传。谢安当初在东山,有隐居不仕的志向。后来朝廷多次征召的命令下来,迫不得已,谢安就接受了桓温司马这个职位。当时友人送给桓温一些药草,其中有一味叫远志。桓温拿者它问谢安:“这种药草又叫小草,为什么一个东西有两个名称?”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当时郝隆在座,他应声回答说:“这很容易解释,隐于山中时就叫远志,出山后就叫小草。”谢安听了,很有些惭愧的神色。桓温看了看谢安说“郝隆这种解释,我也很有同感啊!”桓温当时官至大将军,位高权重,谢安初出茅庐,羽翼未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