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炎黄子孙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独特的集体创造。
君子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几千年来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君子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是人们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正是源于伟大的君子精神。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值得中华民族自豪和骄傲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中应该弘扬光大的优秀部分。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官方史书——《尚书》的“梓材”篇中,原文讲:“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经把中国的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时非常年幼,由周公摄政。由此推断,《尚书·梓材》创作于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时代,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据今已有三千余年。可见,“中国”一词至少在周朝已经开始正式使用。
扩展资料: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几篇提到“中国”,分别为:
1、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译文:惠及中国的百姓,以安抚中国四方的人民。
出处:《诗经·大雅·民劳》
2、哀恫中国,具赘卒荒。
译文:哀痛中国,发生如此多荒灾。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
3、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
译文:你这个殷商的国君,你在中国作恶。
出处:《诗经·大雅·荡》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为周文王著)中就已出现了,被全面引用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层面自孔子始,且被之后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 上一篇:“手脚并用”是成语吗?
- 下一篇:“愿历经千帆,归来仍少年”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