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汉朝在强大的时候灭亡了。
出自:王夫之《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第九条
原文: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译文:
国家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太过于弱小,而汉朝则是在最强大的时候灭亡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句话是王夫之在阅读《后汉书-郡国志》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悄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评张巡《闻笛》)。
“情深文明”(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诗人感情注入作品后,应该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时这四者应该是紧密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沪”(评杜甫《野望》)。
王夫之当时说了一句话,被人们一直讨论至今,那就是“国恒以弱灭,而独汉以强亡”。这句话说的意思是,古代很多的国家都是因为边关薄弱被其他国家或者少数民族所灭。而只有汉朝是在边关强大,对于少数民族态度非常强硬的情况下,被其他朝代说覆灭。他这句话不是在夸汉武帝的强大,而是在批判汉武帝,有如此强大军事的国家却被覆灭了,这是因为给边关的将领安排了太大的职权导致的。
从现在看以往的一些朝代灭亡之时,对于边关的统治力都是非常薄弱的,基本上很多少数民族会借此发难。而汉朝在灭亡之时,对于边关的统治力依然非常强硬,对于少数民族也管理的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仍然是一种碾压姿态。
但就是有如此强力的军事实力,汉朝依然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朝廷当中所有的将领都希望去边关取得功勋,而皇帝忽略了对于这些将领的掌控。使得边关将领纷纷拥有很大的兵权,而这些边关将领一旦滋生反心,朝廷根本无法掌控。
而王夫之所遵循的思想乃是儒家思想“善兵者不详”,他说这句话也就是摆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觉得如此行事的话,汉朝早晚是会灭亡的。因为这种状态是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事实也证明王夫之说的没错,在汉朝末年朝廷的大臣很多都是贪污腐败,即使有一些忠臣,但是他们手里又没有太大的兵权,而各地诸侯纷纷叛乱,朝廷根本就没有反抗之力。
1、“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出自王夫之《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第九条:
汉之末造,必亡之势也,而兵疆天下。张奂、皇甫规、段颎皆奋起自命为虎臣,北虏、西羌斩馘至百万级,穷山搜谷,殄灭几无遗种,疆莫尚矣。乃以习于战而人有愤盈之志,不数十年,矢石交集于中原,其几先动于此乎!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驱之迫之,蹙而杀之,而生类几绝。非以纾边疆之急,拯生民之危,扶社稷于不倾,而薙艾之若此其酷。人长乐杀之气,无虏可杀而自相为杀。自相杀,则自相敝矣;自相敝,则仅存之丑类,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国兵息,而五胡之祸起。佳兵不祥,遂举旷古以来富强卓立之中夏趋于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汉末之强,强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论世者之所深悲也。
2、“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的意思是:各个朝代(国家)都是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只有汉朝是在国力强盛(尤指军事力量)的时候终结的。
- 上一篇:“外”的拼音是什么?
- 下一篇:“备”开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