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地球上的空气,无处不在,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用这个比喻,是说某个道理真理适用于任何一个事物。一般来说如果说一位法师讲经比较圆融的话,说明这位法师的话说出了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放在任何一个事物上都适用。这只是简单的解释,如果真正的领悟圆融的含义需要自己学习,如果能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那么你就会感觉到生命的圆融了。
读音:yuán róng
圆融:1。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2。通融。 3。指圆通。指文辞周密畅达。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盘,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三谛指空谛、假谛、中谛。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作为真理观,圆融三谛在确立中道实相这一绝对真理的同时,并不排斥空、假、中三种相对真理的存在。相对真理作为方便施设,是为了引导人们真觉,顿悟绝对真理。原因是绝对真理就在相对真理之中。在智者眼中,有差别,相待的三谛乃至一切事物都不过是无差别,绝对的一实谛的显现,三谛乃至一切事物中的绝对真理是相互包容、渗透、圆融统一的。既然圆融三谛,也就法法圆具三谛,尘尘中空即假即中。于是,只要体悟到圆融三谛不可思议之境界,就可以在差别诸相宛然杂陈的世界中,达到对真理的把握,也就是众生的迷或悟都在自己的一念中。换句话说,众生的成佛是可能的,而且是有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说明了凡夫和佛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实现认识的转变。
圆融:强调做事用心、处事关心、服务开心;将人文的内涵融入工作场所之中,突显公司「和乐圆融」的文化特质。
圆融最初为道教所倡导的:
道教虽以“少思寡欲”、“长生久视”为宗旨,主张学道之人应超然世外,独善其身,不趋炎附势;修道应以道济世,既要修道证真又要救世利人。这种修己与利他的双重目标,表现出道教“内以修身,外以行善”的出入世并重的圆融精神。
道教的圆融还体现在它的宽容、多元精神上。《道德经》云:“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这就是说,能包容一切就能够公平对待一切。道教在看待人和万物的关系上,没有人类中心论的观点,认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道教主张多元化,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否定高低贵贱之分,反对自我中心论。
道教还特别提倡尊重女性。《太平经》云:“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在家庭伦理中,男女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男女和合的人道与阴阳和合的天道是对应的。
道教自由圆融精神不仅表现为力求掌握自然规律而改造自然、战天斗地的自由;力求社会关系宽松活泼,个体在其中和畅自如、逍遥舒适的自由;还表现为个体身心的自由,即个体所具有的无穷之生命潜力。
道教为了使人们不受既定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束缚,张扬价值观多元化的合理性、合法性,保持心灵的开放和绝对自由,让思想不停滞、僵化,“浮云舒卷绝常势,流水方圆靡定形”。在时机不到时,“乐天知命,何虑何忧!安时处顺,何怨何尤哉!”(葛洪《抱朴子外篇·名实》)在时机到来时,则如圆球滚落高山,如瀑水倾泻江河,机敏神应,圆应万方。所谓“盖君子藏器以待有也,蓄德以有为也,非其时不见也,非其君不事也,穷达任所值,出处无所系。其静也,则为逸民之宗;其动也,则为元凯之表。或运思于立言,或铭动乎国器。殊途同归,其致一焉”(葛洪《抱朴子外篇·任命》)。这也是一种积极入世而达观圆融的处世态度,其目的是使心灵充满了潜能、势能,具有无穷的生机。
这种心灵的自由,同样是与身形联系在一起的。性即神,命即气,气神同运,性命双修,这是宋代开始的道教内丹学派的核心思想。道教性命双修之学一方面积极追求精神超越即心灵自由提升的意义——这方面实已构成宋明理学家们的心性学的思想源头;一方面又以重视身体,不忘养生乃至不轻视感性世界为取向,充分体现了道教个体身与心的圆融自由精神。
- 上一篇:“喙”字怎么读?
- 下一篇:“命”这个字怎样解释?